1.平台簡介
“江蘇省海水養殖甲殼類種質資源庫” 2009年7月成立,以建立海水養殖蝦蟹類的低溫種質庫為核心,對優良種質資源進行搜集、評定和保存,其目的是為江蘇省海水甲殼類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優良種質資源。目前已對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蝦、中國對蝦等甲殼類生物進行了種質庫的構建工作,中長期目标是建立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中國明對蝦、脊尾白蝦、日本囊對蝦、凡納濱對蝦等主要養殖品種的優良種質保存庫,為江蘇省海水甲殼類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優良種質資源。
資源庫現建有低溫種質保存庫60m2,可保存精子和胚胎樣本2000份以上,另建有種質資源實驗室(包括細胞培養室、分析測試中心、江蘇省海洋養殖甲殼類種質資源研究中心各1個)和甲殼類病原菌庫,具有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20餘台套以及價值近千萬元的常規儀器設備,可以滿足海水養殖生物的種質資源活力檢測、家系或品系識别以及品種鑒定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自成立以來,“江蘇省海水養殖甲殼類種質資源庫”已對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蝦、中國對蝦和日本鲟等甲殼類生物進行了種質庫的構建工作。在三疣梭子蟹種質資源上,已經收集保存了連雲港本地海州灣群體、山東萊州灣群體和浙江舟山群體等150份樣本,另外新保存由中國水産科學院黃海水産研究所選育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種“黃選1号”200份樣本;在脊尾白蝦種質資源上,已經收集保存了山東東營、天津港、連雲港海州灣和浙江舟山等不同地理群體樣本200多份;在中國對蝦種質資源方面,收集保存了不同地理群體的樣本100份,同時從今年始,開始對江蘇省内用于增殖放流的樣本進行收集和保存,這也是我們種質資源庫一個重要特色,為評價中國對蝦種質資源放流對未來自然種群的影響積累材料。在日本蟳種質資源方面,已經收集保存了山東和江蘇不同地理群體樣本100份。
這些甲殼類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使我們成為國内外首家對不同海水養殖甲殼類品種以及同時對增殖放流樣本進行系統收集和保存的單位。
2.研究方向
目前集中在二個研究方向上,分别為:海水養殖蝦類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和海水養殖蟹類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
在海水養殖蝦類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研究方向,主要展開了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斑節對蝦和脊尾白蝦等種質資源的保存和種質多樣性研究。
在海水養殖蟹類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研究方向,主要展開了三疣梭子蟹、美國藍蟹和日本蟳等物種的種質保存及相關種質的生物學功能研究。
3.負責人簡介
實驗室主任閻斌倫,二級教授,淮海工學院海洋生命與水産學院院長,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閻斌倫教授主持和參加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多項成果通過省市科技部門組織的鑒定,研究水平分别達到國内領先或先進,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3項,連雲港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成果推廣2項,創造經濟效益超億元。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發明專利15件,制定各類标準5個,編著出版各類著作8部。獲得主要榮譽有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員等近20項,現擔任中國水産學會理事、《水産學報》編委、江蘇省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等十多個學術團體的職務;是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江蘇省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享受連雲港市政府特貼。
4.研究團隊
海水甲殼動物研究團隊目前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創新團隊,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是一隻職稱、年齡結構合理,思維活躍、吃苦耐勞的教學科研隊伍。在立足地方、服務社會方面,團隊成員積極響應學校“科技服務社會”的号召,積極融入學校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中,以科技培訓、科技下鄉、技術咨詢等多種形式為連雲港地區海水養殖業的人才和技術發展提供幫助。
在遺傳育種團隊各位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近年實驗室在種質資源方向有了長足的進步,發表SCI等收錄論文60餘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課題4項、市廳級課題10項;另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和市級海洋創新成果獎3項,增強了學校在種質資源方向的影響力,并在國内外海洋甲殼動物種質資源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聲譽,先後有菲律賓、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以及國内衆多海洋生物研究機構同行來訪交流,同時派出一批人員赴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高校合作研究、交流訪問。
5.成果推介(或社會服務典型案例)
實驗室先後選派12位教授、博士參加“科技服務沿海開發挂職副縣長江蘇省挂縣強農富民工程”和“科技鎮長團”等,幫助解決各類生産實際問題數百個。
6.聯系人:廖江華
7.聯系電話:0518-85895252/13645135530
傳真:0518-85895252
8.平台網址(或依托學院名稱全稱及其網址):http://hyswlb.hhit.edu.cn/